京投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优秀理论文章
编者按
近年来,市国资委系统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密结合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生动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学习体会,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市国资委党委宣传部在国资京京设置专题栏目,并从即日起,选登2024年度首都国企领导人员优秀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为全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首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参考借鉴。
浅析职住商平衡在站城一体化中的应用
——以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郝伟亚

霍营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北京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议提出,“要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交通枢纽的综合效益。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提高客运枢纽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引导交通设施与各项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推进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TOD)模式,围绕交通廊道和大容量公交换乘节点,强化居住用地投放与就业岗位集中,建设能够就近工作、居住、生活的城市组团”。
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关于城市发展的部署要求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其重要途径和抓手之一是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以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为依托实现站城一体化发展,促进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职住商平衡。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昌平区回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南部,是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融合的重要节点,在站城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一、明确交通枢纽功能定位是促进职住商平衡、实现站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超大城市发展历程中,由于居住区域和就业区域在空间上的分离性,加之职住空间与城市通勤网络结构之间的不协调,使得职住失衡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成为影响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职住失衡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与职住商空间的耦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效能和市民幸福感。
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具体到轨道交通枢纽(站点),这种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枢纽周边建成环境对通勤出行的影响、轨道交通客流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等。处理和运用好这种相互影响的方式之一,就是推进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这种方式不仅能发挥车站的交通功能,还能借助其大客流优势,为周边区域带来丰富的商业机遇,有力推动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动站城一体化,实现职住商平衡的背景下,对轨道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提出新要求。
国内外站城一体化与职住商平衡比较成功的案例中,有香港西九龙站、日本东京二子玉川站、法国巴黎帕莱索站等站点。这些地铁站点核心区均以商业、办公及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站点周边合理规划居住、绿地、办公、生产研发用地及其他功能用地。香港地铁在23个站点投资开发了TOD一体化物业,总规模695万平方米,主要特征有:一是业态多元化,包含了零售商业、酒店/服务式公寓、住宅等多种业态;二是功能混合,包含了写字楼+商业+酒店、住宅+写字楼+商业、住宅+配套商业等;三是不同区位TOD的主导业态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核心区以写字楼为主,区域中心以住宅开发配套商业为主,远郊区以住宅为主等。日本TOD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TOD,在城市中心、郊区中心站点实施高强度开发,以办公、商业等功能设施为主;另外一种是城市边缘区TOD,分布在城市到郊区沿途站点,以居住功能为主,部分站点的TOD可配套办公、产业园等功能。
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北五环路和北六环路之间,处于中心城区15公里出行圈的北边缘地区,不属于北京城市核心区。从行政区界分析,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昌平区和海淀区交界地区,隶属于昌平区回龙观。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北部临近未来科学城,南部紧邻海淀区,临近上地、中关村区域。
通过功能策划研究,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是京北地区功能复合、多元服务的一体化活力示范区。具体为,一是作为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融合的重要节点,是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8号线、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三线换乘车站,交通辐射作用突出,可实现城市轨道与市郊铁路、地面公交的多网融合,支撑回天地区与CBD、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等重要功能区的便捷联系。二是作为北京市批复的第一批轨道微中心,也是利用存量用地挖潜更新,激发回天地区活力的重要示范项目。按照回天控规要求,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为京北地区功能复合、多元服务的一体化活力示范区。依托良好的轨道交通服务,通过功能优化、资源聚集、补齐短板,向霍营等轨道微中心集聚新增产业空间、配套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可实现职住商平衡,形成具有活力的区域中心,将带动回天地区控规有效实施。
二、以站城一体化为基础实现交通枢纽周边地区职住商平衡
实现综合交通枢纽为载体的站城一体化与职住商平衡,需要综合考虑交通枢纽的功能性、空间性、融合性、生态性等多方面因素。从功能性来讲,交通枢纽的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协同配合处于核心地位,在确保轨道交通高效通行的同时,强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构建无缝换乘的交通网络,推动城市综合交通的高效运行。在此基础上,要有机整合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在交通枢纽周边规划发展购物广场、餐饮、文化创意等商业场景,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从空间上来讲,要在交通枢纽周边规划建设开放的公共空间,建设城市广场、绿地、景观等,强化站点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把控好整体风格面貌,协调好新建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生态方面来讲,要建设好交通枢纽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增加站点周边绿色生态设施,美化公共空间。
按照上述理论,参考国内外成功案例,霍营综合交通枢纽通过站城一体的集约开发,枢纽功能的高度复合、空间利用的高度集约,地上地下的高度融合,结合公共交通网络与交通核心枢纽的作用,实现枢纽区域的集聚效益,发挥交通枢纽的吸附效应,聚集公共服务、商业、办公、住宅等业态,打造城市综合空间,构建活力中心,达到站城一体化与职住商平衡的效果。具体实现路径为,落实昌平区回天地区控规要求,补齐体育、文化、养老等民生服务短板,引导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回天地区职住均衡。霍营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规划毛容积率约为1.2,300米范围内规划毛容积率约为2.3,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建设强度及功能与国际案例基本一致。
三、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推动更大范围职住商平衡
从实践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TOD模式对我国城市综合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枢纽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轨道交通枢纽为节点的轨道线路,在更大区域内打造了基于公共交通走廊发展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范围内推动职住商平衡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及其连接的轨道交通线路的辐射放大作用,通过轨道交通对人群、商业、产业、居住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效引导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向轨道交通的“点轴”集聚,形成一批区域性服务集聚区,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商业孵化能力和服务能力、产业运营能力和城市服务能力,在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内推动职住商平衡。
从区位、人群聚集、产业发展、轨道交通发展等多个方面来看,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进行站城一体化建设、推动职住商平衡的优势。从区位来看,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3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交会点,东北环线开通后,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串联京西北与市中心的通勤焦点,以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轨道交通线路,形成贯通北京南北、以绿色交通为核心的城市活力轴,串联大量通行人群。同时,由于区位优势带来较大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优势,霍营综合交通枢纽20分钟通勤圈可覆盖多个重点产业聚集区域,如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望京、奥体等,且离机场距离较近,可以通过轨道交通连线的作用,扩大这些产业园的产业溢出效应,推动这些产业园内各产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与产业合作,推动轨道交通沿线居民区和产业园区之间实现职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