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控股党委中心组学习体会优秀理论文章两篇
国有企业开展对口援建、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时尚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立
时尚控股产业援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双丰收”
开展对口援建作为中央一项宏观政策模式,历经多年实践,在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专门研究包括打好精准脱贫等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党中央作出打好精准脱贫等攻坚战的重大决策,是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民生意义。
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北京市管企业,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首善标准和科学援疆、真情援疆理念,在新疆和田投资设立了援疆企业——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建设柔性节能保温篷房生产基地项目”,做好产业援疆,为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到京和公司视察,称赞公司是北京产业援疆企业的标杆。该公司自建成投产以来屡获殊荣,被各级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北京援疆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
一、项目基本情况
援疆脱贫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就业不足致贫的问题,通过积极推进产业对接,帮助培养产业工人队伍,增强受援地区的造血功能,积极实施产业帮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协调下,北京时尚控股及所属光华集团、佳华泰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了京和公司,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承担产业帮扶平台的职能。京和公司自2016年投产以来,已经把织布、涂层、制成品,产业用纺织的全产业链生产从北京迁到和田。从2016年8月投资至今,京和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并改写了和田地区单个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的历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项目有力支撑了和田维吾尔族群众就业。就业是和田地区最大的民生问题,这不仅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要实现中央提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因此,“以增加就业为重点,加快民生改善,促进社会稳定”是我国稳疆、安疆的一项长期任务。纺织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多、入职门槛低等特点。在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将成为解决新疆各地区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京和公司为879名维吾尔族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带动产业链前端的棉花育种、种植、畜牧业以及配套的物流、商贸等相关服务产业共同发展,间接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还将创造很大的就业空间。
二是项目有效提高了当地民生。京和公司招收的维吾尔族员工中,90%员工为初中学历,初中以上仅为10%,员工中35岁以下占到85%。这些人员学历低、缺技能、无外出务工传统,收入和生活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招工过程中,京和公司还跟各驻村工作组合作,就业岗位向贫困户、残疾人、妇女倾斜,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用劳动改善生活。良好的保障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京和公司通过各政府部门驻村工作组进行用工筛选,保证了用工安全,也帮助工作组解决本村脱贫指标,保证了维稳工作成果。良好的保障有效地稳定职工队伍,职工爱惜工作岗位,当地人都很希望到京和公司工作。别的工厂为招工发愁,京和公司不但不愁招工,反而能在应聘者中进行挑选。目前京和公司的维吾尔族员工中,有337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投产至今,发放最高工资6024元/月,平均工资3019元/月,远超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并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三是项目很好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过去,和田当地政府和民族群众对外地援疆企业存一些偏见。京和公司北京筹备组从2016年春节后开始,就冒着沙尘暴和高紫外线照射,高效忙碌在厂房建设工地上,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冬季和田基本没有施工,京和公司工地却是热火朝天,京和人的效率和敬业精神慢慢被当地人认可,也逐渐改变了他们对外来企业偏见。京和公司建立维餐职工食堂,由维吾尔族厨师制作和管理,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为职工提供宿舍,汉维同吃一锅饭,同住在一栋楼,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度交流、互相帮助。古尔邦节是当地人民重要节日,京和公司为全厂职工发放食用油、月饼、洗浴用品,300名维汉职工共同过节。民族职工拿着礼品回到村里,受到全村羡慕,倍感荣誉和自豪,对企业也更加认同依赖。京和公司规章制度严明,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工作管理细节上做到公平公正,民族职工认为在京和公司是被尊重的,他们经常拿着家里种植的核桃、红枣送给汉族职工,汉族职工也经常为困难职工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京和公司还与和田市拉斯奎镇墩阔恰村开展共建活动,公司管理人员中有9人分别与16个贫困职工结帮扶对子,深入到职工家中认亲戚、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用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
四是项目提升了民族产业工人素质。和田剩余劳动力多,但是严重缺乏产业工人队伍。意识到合格产业职工队伍的重要性,京和公司制定了5年培训计划。京和公司积极与政府、学校联系,从和田市职业高中招收了52名女生送到北京进行培训。这些女生在北京与汉族职工一起生活工作,全面进行设计、制版、裁剪、大车、生产线、检验、包装全产业链生产技能培训,以及生产管理、计件工资方案、成本核算等基础管理培训。培训期间京和还每周组织浏览古都名胜古迹,去超级购物中心感受,去红色教育基地上课。这批女工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迅速提高,回到和田后成为产业工人核心力量。通过她们“传帮带”的示范效应,京和公司整体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在生产建设中,公司党组织还注重政治建设,注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民族团结融合,为和田地区培养起懂汉语、有技能、爱祖国、拥护党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三、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项目推进了和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田地区农业人口占85%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传统农业地区。京和公司依托和田北京工业园区发展先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支持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其易拆卸柔性节能保温篷产品广泛应用于农、林、畜等产业,促进当地多种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工业的共同发展,构建了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并由基础农牧业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助推和田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和田地区发展比较滞后,大型企业较少,特别是工业体系尚未建立。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为当地带来适合地区农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产品,填补了产业用纺织品在新疆地区的空白,有效推动传统设施农业更新换代,对带动和田工业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项目自身经济效益已经显现。该项目在为受援地区带来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自身经济效益也得以实现,初步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这在和田众乡援建产业项目中是很少见的。按经营期限15年计算,京和公司将给和田地区创造75亿元产值,纳税2到3亿元。
四、启示与思考
通过开展产业援疆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做好对口援建,切实把精准扶贫做到位,需要企业精准谋划、精准施策。
一是产业契合是前提。提供的产品(服务)一定要有实际需求和市场基础,要将企业原来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受援地区地域、资源、环境、政策优势有效结合,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要符合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本原则。
二是培育造血能力是关键。产业援疆不能搞简单的援助式“输血”,而是要帮助受援地区提升产业化发展能力。
三是文化融合是核心。新疆地区民族群众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援疆企业要因地制宜,以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培养员工爱党爱国情怀;在企业内部打造兼容、和谐的企业文化,在充分尊重民族员工的文化信仰同时,也要引导民族员工的市场化和规范管理意识,开展企业文化和养成教育,促进汉维之间的文化、工作和生活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下一步,北京时尚控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产业、技术等优势,扎实做好对口援建、产业扶贫工作,在国家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做出新的贡献。
北京纺织转型时尚发展的探索
时尚控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学彬
J-park京工时尚创新园
北京纺织控股公司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北京纺织工业局,1983年改名为纺织工业总公司,1996年完成公司制改造,1999年市政府授权资产经营,2003年归北京市国资委监管。1999年市政府授权经营时公司业务结构主要为化纤、梳、纺、织、印染为代表的传统纺织制造业;到2015年末化纤、梳、纺、织、印染传统纺织制造已转移完成,基本退出北京。2016年纺织控股公司再一次转型升级,把非首都功能的业务完全疏解出北京,彻底告别了纺织制造业,公司名称按照市政府批示更名为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向品牌时装运营、文化创意、科技信息和都市服务新业务聚集。
一、转型时尚发展的动因
(一)转型时尚的条件
1、企业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完成创造了纺织转型时尚发展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末公司资产、规模进入了“双百亿”,为打造新纺织和推动时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疏解调整后保留的品牌、科技、服务等存量业务具备构建时尚产业发展的要素。二是拥有一支参与改革开放大潮、市场竞争锤炼的职工队伍,形成对企业的绝对忠诚度。三是纺织人职业责任、发展信心、求变创新的精神一直没有变。
2、环境条件: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经济本质上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经济增长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二是社会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发展有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三是北京确立了首都城市新功能,首都新功能主要是“服务四个中心”,形成了减量发展新理念。四是纺织服装作为都市产业,其发展发展客观规律决定了纺织的升级必然是时尚发展,比如巴黎、米兰等城市的时装周都是其城市时尚度的风向标。
3、发展思考:经济新常态、社会新时代、北京新定位下给企业带来哪些变革和发展、哪些机遇和挑战、哪些新期待和新动力,给企业产品供给带来哪些影响和需求,最终决定走转型时尚发展之路,确定以“时尚、科技、服务”为特征的新纺织,打造适合首都城市功能地位的时尚产业集团。
(二)转型时尚的举措
1、战略引领、上下协同
2014年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以“时尚、科技、服务”新纺织为特征,构建时尚产业集团的发展愿景,2017年围绕“观念有更新、调整有进展、产品有创新、业态有突破”抓基础,坚定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积极主动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
“疏解”与“提升”关系,牢牢把握转型时尚发展这条主线,调整企业结构,促进提质增效,加大战略协同,加快转型步伐。
通过推动“十三五”规划年度任务落地,引导企业聚焦定位发展,强化分解目标责任落实,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加大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协同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通过聚焦“时尚、科技、服务”新纺织,围绕“企业转型、产品升级和业态创新”三条战略转型路径,加快从“品牌时尚化、产品科技化和服务增值化”三个方向推动企业业务布局,“时尚、科技、服务”新纺织创新发展的局面逐渐开启。
通过强化企业间资源调配,存量盘活、增量引导,促进优质资产向时尚业务集中,稳妥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努力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时尚转型发展新动能不断集聚。
2、问题导向、补上短板
(1)品牌时尚化。成立北京时装周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平台提升产品时尚度与品牌附加值。2016第一届北京时装周。2017第二届北京时装周。2018年第三届北京时装周。通过开闭幕盛典、流行发布、时尚北京展、时尚高峰论坛、风尚京津冀等系列时尚文化活动,企业时尚影响力逐渐增强。通过落实资金支持品牌企业开展形象提升、渠道拓展、基础建设、宣传推广等项目,品牌活跃度极大提高。“雪莲”品牌成功举办“雪莲2015、2016、2017秋季新品订货会”,“雪莲”品牌价值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结果为122.37亿元人民币,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339位。“雷蒙”品牌成立社区事业部,逐步探索适合京工集团发展的服装零售+服务+互联网全新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将传统的京味文化融入到“雷蒙·1940”及“宫兿”女装高定产品中,成立了“京工·于静京绣工作室”。
(2)产品科技化。按照“十三五”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和产品科技化工作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年来创新项目投入资金21150万元,申请专利12项,授权专利32项。为建立第三方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投资新设了北京弘毅检测检验公司。铜牛集团《功能性针织产品深度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深入研发舒适性纯棉系列和再生纤维素纤维系列产品,体现了家居服高档时尚的穿着风格,《一体化可穿戴纺织产品设计研发》项目获得2017年度“设计之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3)服务增值化。重点盘活存量资源、推进增量发展,以园区运营为基础、以平台服务为导向、以项目介入为推动,加强文创科技引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改造转型,重点在与文化、科技相融合方面投资布局,推动运营模式创新,努力提高服务增值。对控股公司所属工业园区调研,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所属园区属地政策,形成控股公司园区转型工作基本思路。铜牛体育电影产业园项目正在推进立项落地,完成了通州三产业基地的统一管理整合,推进开放合作和收购股权,拓展打造全场景影视服务平台;铜牛电影产业园项目入驻工作已基本完成,“一站式全产业链”电影特色精品园区项目成为国家文化创意试验区的一个特色亮点,主旋律电影联盟得到了政府宣传部门和社会广泛关注。
3、理念深化、时尚发展
(1)思想先行,观念更新。三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时尚发展这一主线,以品牌运营与模式创新为核心,与文化、科技相融合,加快提升企业的产品力和营销力建设。通过加大设计与科技投入,推进新品研发,丰富产品系列,不断更新提供有效供给,扩展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产品力;通过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建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文化,实施目标市场和营销策略,增强提供满足有效需求的能力,推高产品文化与服务增值,积累品牌好故事,不断提高营销力。
我们在转型中牢牢把握“一个核心建设(以品牌运营与模式创新为核心,坚持与文化、科技相融合是转型时尚发展的核心建设)、发展两个能力(产品力和营销力)、坚持三条路径(企业转型、产品升级、业态创新)和推动三化布局(品牌时尚化、产品科技化、服务增值化)、树立四有观念(思想观念有更新、企业转型有作为、产品升级有进展,业态创新有突破)、贯彻四调原则(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高运营水平、调顺管理体系)和抓实四项工作(疏解提升、园区改造、产品迭代、业态拓展)、在产业构建中融会贯通六个时尚元素(品牌、创新、设计、科技、文化、服务)”。围绕时尚企业“品牌运营与模式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建设,通过产品力和营销力的提高支撑企业这一核心能力。
(2)建设时尚发展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企业时尚文化是转型时尚发展的必然要求,启动文化理念体系和行为规范建设,系统梳理和构建与发展战略相吻合、与视觉形象相匹配、与所属企业文化相包容,以文化价值理念、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初步建立了时尚文化体系,形成了“领动时尚,编织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卓越竞争力的时尚产业集团”的愿景;“创新至上,品质至臻”的核心价值观;“笃行求精,逐美求真”的企业精神;“经纬织道”的文化品格。加强新闻宣传和价值引导,联动社会各类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时尚声音,提升时尚影响力。
二、转型时尚发展的成效
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增强,主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培育主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利润85%以上来源于主营业务利润,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占总现金流入比重达近90%。
时尚发展未来信心更足,明确了“时尚”发展方向,明确了“打造时尚产业集团”目标,明确了“企业转型、产品升级、业态创新”转型路径,明确了“品牌时尚化、产品科技化、服务增值化”业务布局,明确了“以品牌运营和模式创新为核心,与文化、科技相融合”战略举措,明确了“从品牌生产商转向品牌运营商、再从品牌运营商升级为时尚供应商”实施方法。
三、小结
我国时尚产业正处于快速蓬勃发展阶段 ,从宏观层面上看新消费背景下我国时尚产业迎来新的机遇。时尚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交相呼应,这一切构成了当下的时尚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后工业化时代,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时尚产业高附加值、高融合性、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决定其势必成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科技的发展使得在设计端、生产端、销售端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更为品牌产业插上时尚的翅膀,时尚发展将迎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