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控股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体会优秀理论文章两篇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加快推进时尚产业集团建设
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立
2017北京时装周雪莲太庙大秀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并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的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为国有企业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陈吉宁市长在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好发展好;要增强首都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时尚、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
作为市管企业和发展时尚产业的代表,就应当顺应国家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时尚产业发展方向,加快谋篇布局,为北京建设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做出贡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发展时尚产业的思想先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进行了概括。“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十四条基本方略”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纲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使之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将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将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新时代国家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对国有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时尚转型,必须结合时代变化和企业转型、产品升级、业态创新的时尚转型路径,研究时尚、认识时尚,努力把握时尚产业发展规律,深刻思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时尚产业带来哪些变革和发展,新时代给时尚领域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新的奋斗目标给时尚产业带来哪些新的期待和动力,矛盾新变化给时尚产品供给带来哪些影响和需求。通过实践中总结提升思想理念,指导时尚转型发展。
二、坚持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谋划发展时尚产业战略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为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总规》包含一个总则和8个章节,从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城市规模、空间布局、手段路径、发展理念、区域特色、治理体系、协同配合、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总规》明确了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着重对服务保障“四个中心”功能作出了安排;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围绕“大城市病”治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照总体规划实施的2套指标体系102个指标,既要梳理分析落实,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更要抢抓发展机遇,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相互契合。
推动时尚产业发展,就要把握和落实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四个关系,切实吃透新版《总规》内容,落实新版《总规》提出的各项措施要求。要对照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和总体规划实施,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型的举措、重点任务、路线图和时间表,使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发展思路更加拓展,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坚持以重点平台建设为牵引,加快发展时尚产业的举措落地
(一)加快时尚与文化、科技相融合
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其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北京历史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北京历史文化的价值十分厚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高端人才荟萃,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在促进品牌与科技、文化相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客观条件。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也造就了品牌与文化、科技相融合的天时地利。发展时尚产业,必须深刻理解品牌与文化、科技相融合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品牌与文化、科技相融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深刻理解品牌与文化、科技相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深刻理解品牌与文化、科技相融合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契合北京城市发展。
(二)加快提升时尚产业发展新平台影响力
坚持以“北京时装周”为牵引,提升产品、品牌和形象,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供给档次,引领时尚产业发展。聚焦时尚文化建设,融入北京文化中心功能定位,使北京时装周组织更加规范,汇聚更多资源,运营更加专业,扩大公司影响和时尚引领,推动实现品牌与文化相融合。要逐步把北京时装周打造成为企业转型时尚发展的升级点,带动品牌运营,促进时尚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时尚形象,推动时尚产业基础建设。对服务首都发展来讲,要努力将北京时装周打造成北京的靓丽名片和一面旗帜,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时尚之都建设。
(三)加快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息和新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企业传统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组织形式、营销服务等带来深刻影响。要聚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科技创新要增量,充分利用北京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密集、知识创新成果丰硕的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打造发展新高地,以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带动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智能穿戴业务,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品升级、业态创新。
(四)加快推进园区转型
持续做优做精现有文创园区,推动运营模式创新,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努力实现服务增值化。加快推进疏解、调整后的工业园区转型,注重在与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投资布局,努力培育新的产业业态。要积极参与投资优质企业,促进业态创新,实现园区由“简单出租”向“投资共生融合”转型,由服务产业链节点向服务供应链平台升级。在推进园区转型的同时,要注重对北京纺织工业历史价值的保护,探索建设纺织历史博物馆,设置体验传统工艺的元素,可激起对纺织历史的回味。
(五)加快资本证券化
发展时尚产业,需要资本运作助力,实施产融结合,借助资本运作来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推进企业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企业再跨越的新引擎,同时也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要结合市国资委国企改革的政策导向,特别是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举措,加快探索、推进企业与金融的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资本与项目的对接,为推进优质资产证券化做出不懈努力。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北京时尚控股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支撑,产业创新为重点,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谋篇布局,努力在首都时尚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关于生产园区加快转型的思考
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学彬
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
2016年北京纺织控股公司更名为北京时尚控股公司,编制“十三五”战略规划及四个配套行动方案,当年成功举办首届“北京时装周”。2017年围绕“思想观念有更新,企业转型有作为,产品升级有进展,业态创新有突破”的工作总要求,逐步夯实时尚产业发展基础,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主动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关系,牢牢把握转型时尚发展这条主线,调整企业结构,促进提质增效,加大战略协同,加快转型步伐,企业转型时尚的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随着疏解、调整、转型,我们的企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改变,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一、加快工业生产园区转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第一章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作为北京国企,落实规划,必须更好地融入“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这对北京时尚控股公司加快夯实纺织业务转型时尚业务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尚控股公司目前拥有的园区分布在所属7个二级骨干企业,其中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主题的4个,电影产业主题的2个,服务品牌运营的4个,服务科技企业的4个,其余3个。在众多园区转型运营中,资产产出和利润溢出还有提高的空间。加快生产园区转型,明确园区发展定位,推动业态创新,提高资产产出和利润溢出,已成为落实公司“十三五”规划的有效举措,是实现转型时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从分散疏解转向集中疏解,一般生产加工环节、一般工业项目要进一步退出,城六区高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环节也要退出,尤其是要整治工业大院、散乱污企业。北京已经进入了减量发展时期,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在腾笼换鸟上下功夫,在提升首都功能上下功夫,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这是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所在。北京时尚控股公司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尽快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在疏解上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在疏解中要坚持稳得住、能发展,围绕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自觉推进调整,进一步加大有效供给、加快时尚转型速度。积极清理退出低端低效企业,提高资产产出和实现资产配置优化,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三、融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时尚控股公司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融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公司的培育主业,以文创产业园区和时尚产业平台为依托,努力做实文化创意产业板块。
(一)“十三五”战略规划明确文化创意为培育主业
公司“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以“时尚、科技、服务”为特征的新纺织,打造首都服装纺织行业领先的时尚产业集团。除确立服装纺织业为主业外,明确了培育主业业务为:文化创意和信息科技业务,文化创意包括:文化创意、文创服务和文创地产。信息科技包括: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应用。
(二)以转型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设立文化创意和文创服务业务板块奠定发展基础
公司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归集文创发展要素,系统推进业务升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是控股北京时装之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北京时装周有限公司、参股五彩斑马(北京)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传媒、文化、时尚类企业,积极打造北京时装周时尚产业发展平台等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活动,合作搭建时尚培训、展示、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时尚北京》杂志等主流时尚传媒平台作用,扩大公司在时尚领域的影响力。 二是推进传统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园区转型,总结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营经验,探索价值创造新模式,着力建设电影产业园、体育电影体验园、设计创意园、“品牌工坊”、“创客空间”、“时尚生活驿站”等一批文创园区。三是立足北京,辐射津、冀、蒙等发展带,开放合作,积极与高校协同,充分发挥首都的文化创意资源优势,扩大公司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创新业态。
2、推动工业园区转型文化创意项目成效初步显现
公司已利用老旧厂房和工业园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6个(朝阳区2个、丰台区2个、怀柔区1个、通州区1个),面积三十余万平方米。
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原来是传统棉纺厂,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保留城市历史记忆、挖掘工业遗产价值的典范,是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重点园区项目,集聚了一大批文化传媒企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入园机构已达到170家,涉及影视、传媒、设计、网游、高科技研发等创意产业。铜牛电影产业园原来是工厂仓库,是北京以电影产业为主题的全产业链特色精品园区,如今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创作与制作平台,该平台融合了电影投融资、电影创作、电影产业信息共享、电影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业态,同时还拥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主题文化乐园(艺术影院、电影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电影体验中心、电影文化休闲中心),已积聚了40余家知名影视相关企业。贝壳京工时尚创新园原来是工厂仓库,该园区是以“创意设计”为主导,以“童装垂直孵化”为核心、以“培育新锐设计师、孵化知名童装IP、童装设计展示、儿童教育体验”为特色,是集童装创意设计、童装品牌孵化、金融风险投资、文化信息交流、儿童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童装时尚创新园。我们还打造了位于丰台区纺织工业厂房转型而来的永乐文化“创客空间”,通过打造文化创客空间、文创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永乐商业社区服务中心,为文化企业创业者提供创意、商务、办公、交流等全要素的服务系统,并为企业提供金融、人力、渠道等全方位支持。位于“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的怀柔杨宋影业园,是为影视剧组提供专业化摄制服务的影视园区。今年将积极推动位于通州的体育电影产业园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以体育电影为主题,涵盖研发创作、孵化交易、体验服务、活动展示、投融资等核心环节的产业生态圈,是全国首家以体育电影为主题的文化科技产业平台。
3、积极打造时尚形象提升平台
一是搭建北京时装周平台。北京时装周是顺应国际国内时尚产业发展潮流,促进北京时尚产业发展,推进时尚时装文化交流的一项战略举措。自2016年以来,公司作为北京时装周主要承办单位已举办2届,成为公司转型时尚发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北京时装周通过开闭幕盛典、流行发布、时尚北京展、时尚高峰论坛、风尚京津冀等系列时尚文化活动。流行发布共19场、150余名设计师、1500多套服装华丽亮相,其中,控股公司共参与包括开、闭幕6场流行动态发布,发布服装新品近500套。控股公司的“雪莲”“铜牛”“绿典”“ArtFusion”“雷蒙”“宫藝”“PURE TOUTH”等品牌轮番呈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二是投资运营时尚媒体。控股北京时装之都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独家代理《时尚北京》的广告和发行,并且具有组织服装大型展会和培训活动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时尚、文化资源,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时尚北京》杂志定位在都市时尚产业、传播现代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实现了杂志纸媒体与四十多家国内网络媒体的内容合作,每期数字阅读人数超过五千万。《时尚北京》是时尚产业跨界的杂志,其内容涵盖了汽车、化妆品、手表、珠宝、数码电子等其他都市时尚产业,进入国内广大中高端消费群体的生活。三是投资文化企业寻求创造发展新动能。与文化传媒影视类企业合作共同出资设立北京莱井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借助合作方的社会资源,盘活闲置多年的老旧水泵房及其周边场地进行开发利用,打造符合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客空间。同时还共同出资设立五彩斑马(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项目,培育优势文创业态。该公司利用身处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的优势,汇集莱锦创意文化产业园、尚8创意文化产业园和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文化创意类产业群体,为新公司提供优质的客户资源(企业和创业者),并形成资源共享业务盈利模式。
四、生产园区转型文化创意产业的体会
(一)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契合北京产业发展脉搏
随着北京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首都城市战略地位的确立,我们密切关注、加强研究、提前谋划,紧跟和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以保证企业产业业态符合首都城市产业发展导向。
(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力求实现老工业遗址文化与现代创意设计有机结合
在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我们最大程度保留和利用原有的结构、蕴含的历史,同时通过现代创意设计将旧厂房改造成庭院式的工作环境,适应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需求。最终目标是打造既能保存着历史记忆,又能体现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让旧建筑延续新生命,老厂房中树立新产业项目。
(三)坚持打造主题精品园区导向,努力在做专做精做特上下功夫
在园区的前期规划阶段,我们注重与属地政府的充分沟通,确保园区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园区自身各方优势,坚持做到主题精品引领,走“专、精、特”的运营之路,最终实现做优做强做大。
(四)坚持由易到难,从“简单出租”向“投资共生融合”转变
园区硬件设施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基础,做好软件服务才能更好地留住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我们从服务生产产业链、单纯提供租赁转向服务商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增值,然后通过增值服务发现合作项目,参股优质企业,实现投资共生融合,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我们的业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