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党建 > 理论文章精粹

首开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优秀理论文章

  近年来,市国资委系统各企业党委中心组成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北京特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实际,坚持首善标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不断总结学习体会,认真撰写理论文章。为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即日起,市国资委党委宣传部联合首都建设报开设专版,选登2022年度首都国企领导人员优秀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总结运用以“向心·利民”为核心的“首开经验”

奋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潘利群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系统回顾首开发展历程、统筹谋划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深化对“首开经验”的理解,形成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首开经验”是对首开集团作为市属国企的鼓励与鞭策

  “首开经验”源自以首开集团为实施主体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2019年12月,市领导到石景山区调研时,对首开集团在老山东里北社区老旧小区更新试点表示认可。在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提出总结完善发挥市管国有企业主体作用的“首开做法”。2020年7月,市领导调研石景山区、西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首次提出总结“首开经验”。同年8月,市住建委向市委报告老旧小区工作时,指出“劲松模式”和“首开经验”具有示范作用。在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十六次全会上,在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均提出要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2022年,“首开经验”被写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首开集团也总结形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领域的“首开经验”。

  回顾“首开经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市委在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企敢干、民企敢投”的鼓励和鞭策。同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首开经验”不止于老旧小区改造领域,需要从首开集团整体出发,结合国资布局、国企改革、首都发展及百姓诉求,从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三重身份上寻找答案。

  二、“首开经验”的核心是“向心·利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首开集团发展实践,触动最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二是“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作为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列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的导向意义。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可将首开经验归集为四个字——“向心·利民”。

  (一)“向心·利民”就是在首都建设阶段建设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北京处于“首都建设”阶段,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目的是提升首都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基建工程队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亲历了进京“赶考”,后衍变成立北京市第一房屋修缮工程公司,围绕“一海一河一山”,倾力做好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中央首长在京房屋的建设、修缮和管理工作。参建了中国美术馆工程、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多次承担天安门、故宫等古建筑修缮及重建工程,为百废待兴的首都城市旧貌换新颜。

  延续战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政府统筹分配存量房屋,难以满足居住需求,亟需统一建设,市建委统建办应运而生,后衍变成立城开集团,同期,市房管局住建办衍变成立天鸿集团。这个时期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并行,城开和天鸿秉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品牌信誉同损同荣、全面增长”“团结、奋进、求实、奉献”等发展理念,完成了“三区五片”等危改项目,开发了“前三门”等新建小区,满足了当时居民对住房的基本需求。

  这个时期国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改革,城开、天鸿、房修一、房管一、房管二、器材公司、综合开发公司等7家首开集团前身企业从市建委统建办、市房管局相关处室分离出来,传承了服务中央、服务首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承担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建设及分配,提升了首都城市形象,满足了居民对改变生活环境的渴望。

  (二)“向心·利民”就是在首都经济阶段开发首都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北京处于“首都经济”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的是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首都承担了多项重大国际赛事,首开集团前身积极参与重大国际工程建设,成为唯一参与了北京亚运村、大运村、奥运村“三村”建设的房地产企业,并参建了国家体育馆等夏季奥运会项目,充分彰显国企责任与担当。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开启了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序幕。首都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大部分居民不具备购买商品房的物质条件,首开集团前身开发建设了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回龙观文化居住区,集中解决了20多万人的居住问题,成为住房制度改革的助推器。

  这个时期,国企改革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并购重组改革浪潮中,城开、天鸿实施合并重组,诞生了首开集团,同时修建一、房管一、房管二、器材公司、综合开发公司等合并重组为原房地集团。合并重组后,首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所谓“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在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背景下,完成了主业上市,秉承“责任地产”理念,在方庄、望京、回龙观等大型居住区开发基础上,参与并见证了首都从内环向二、三环到四、五环的开发建设。积极探索融入市场经济,通过合作共赢,发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功能作用,把开发经验辐射全国,从深耕北京到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打造了顺义马坡等多个保障房标杆项目,参建了方庄大绿地等多个棚改项目,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圆了老百姓的安居梦。

  (三)“向心·利民”就是在首都发展阶段发展首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北京进入“首都发展”阶段,目的是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使北京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经过20多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住房自有率不断提升,2016年中央适时提出“房住不炒”,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此背景下首开、房地实施合并重组。合并重组后,首开在两集团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践行“向心·利民”。

  “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首开集团坚决贯彻落实新要求,一是高质量服务首都功能的发展。高标准落实服务中央首要任务,精心做好北大红楼等为中央服务工作及政治工程;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圆满完成冬奥会场馆建设及服务运营保障,完成“北京花园”、世园会首开馆等项目建设;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搭建古建全产业链平台,做好奥林匹克塔等文化产业类物业服务工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养老领域的探索实践,从快从严落实各项防疫部署,“接诉即办”三率稳步提升,多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是在“减量发展”阶段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城市复兴官”,推进拆违治违、地下空间整治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全力做好副中心办公区服务保障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腾笼换鸟”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全市10个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城市更新项目类型全覆盖。

  行业发展逻辑从“三高”模式向“新发展模式”转变。首开集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一是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山东里社区获市领导高度评价,芙蓉里为全市首个整建制完成电梯加装的小区,北京首个落地实施的危旧楼房改建试点——朝阳区光华里5号楼、6号楼交付使用,着力满足居民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住房需求。二是探索建设租赁住房,探索自持租赁公寓、集租房、设立租赁基金等取得新成果,为“新市民”“新青年”解决居住难题。

  在深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程中,首开集团不断深化合并重组。形成了符合转型发展的组织架构,构建了高效的管控体系,打造了专业的业务板块。有效发挥了非经市级平台的功能作用,全面完成了逾300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非经接收工作,加快推进解决了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新的定位,一般竞争类和特殊功能类国有企业合并重组的创新的工作实践及经验做法,获得了第二十七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向心·利民”是首开集团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不同发展阶段,“向心·利民”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其共同点可概括为:始终担负国企历史使命,服务首都城市建设发展、服从服务国资国企改革,探索房地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其内涵为:“向心”是始终以服务党和国家、首都事业发展为中心,“利民”是始终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作为国有企业,“向心·利民”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向心·利民”是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促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作为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向心·利民”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优化布局结构,推进房地产业构建新发展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发挥支柱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从首开集团近80年的探索与实践可以看到,在不同发展阶段,首开集团之所以能够紧抓机遇、攻坚克难,归根到底是“向心·利民”,这是首开集团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首开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

  四、面向未来,以“向心·利民”的“首开经验”引领集团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北京两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城市更新、城市精细化等提出新要求。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出新要求,中央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北京两会提出要加强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为国企改革指明方向。

  新征程上,首开集团要从“向心·利民”出发,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发挥防风险“稳定器”作用,把握市场机遇期、政策窗口期,推进风险出清;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加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探索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要高质量服务首都功能,高站位做好服务中央各项工作,探索非经管理可持续发展,充分释放在京过亿万平方米服务规模效应,聚焦“七有五性”服务保障民生。探索推进首都超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更新项目落地见效。贯彻落实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求,把握外部机遇,争取战略主动。总结运用以“向心·利民”为核心的“首开经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不断为“向心·利民”注入不竭动力,引领首开集团“十四五”中后期乃至更长时间的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首开力量。

丰富“首开经验” 助推稳中求进

首开集团董事、总经理 李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首开集团聚焦主责主业,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工程进展,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增强产业效能,凭借扁平化高效管理,狠抓存量房去化,严控销售及资金成本等举措,努力克服多重不利因素,逐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首开集团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发挥国资国企职能作用,不断夯实底盘基础,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一、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战略形势

  (一)稳中求进是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稳中求进核心在于“稳”,关键还要把握“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整体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伴随着一系列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同时,各种微观政策也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规范市场秩序,不断释放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信号,营造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消费环境的提振,势必将推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持续升级,最终助力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从而在根本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稳中求进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现实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首开集团需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着眼于当前环境形势做出的正确战略部署,深刻领会这一战略的深层次内涵,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

  (三)稳中求进是把握机遇争取发展主动的内在要求。稳中求进体现了辩证思维,以稳求进、以进促稳,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稳”是首开集团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大局要稳,发展环境要稳,民生改善要稳,稳定了基础,才能打牢发展的根基。“进”是首开集团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趋势和取向,在保稳的基础上,迈开步伐、敢于开拓进取,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实现新进展,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二、找准发展制约瓶颈,找出战略突围思路

  (一)政策红利释放,带来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提出要全面激活首都强劲动能,深入推进“3个100”市重点工程、高标准建设“两区”“三平台”等目标任务。伴随着政策红利出台,楼市产业呈现回暖趋势,一些新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些新需求同样与产城融合、信托贷款等新服务相关,既能在短期内增加社会总需求,又能促进首开集团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从长期来看,新基建、新服务是首开集团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集团未来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二)激烈市场竞争,潜在危机调整。在自身发展同时,首开集团也要正视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这些潜在的危机,从宏观上看,表现在项目结转的惯性,房企的业绩短期内依然有可能会保持横盘低位,从同行业层级来看,则体现在同梯队的华润、万科经过这几年的“蛰伏”,市场红利愈发显现,太多的同行企业业绩持续高位增长,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市场的挤压,一些大型集团公司也持续不断地涌入首都,同首开集团“争地盘”。

  (三)“危”与“机”并存,仍需找准路径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住房改善纳入消费范畴,并被列为扩内需首位,为行业未来高质量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国有企业,首开集团理应抓住市场机遇,争做排头兵、先遣队。虽然地产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企业跨界与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拉低了行业整体收益水平,对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各地政府对投资基建拉动内需的期望进一步加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等重要举措,为建筑行业整合、扩容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不能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推动首开集团发展的谋划、担当与作为。这个时刻,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唯有通过发展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唯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三、立足时代的新要求,增强战略竞争实力

  (一)坚持区域化战略合作。“首开经验”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在于首开集团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外合作,先后与金茂、中海、万科、龙湖、保利等众多房企展开有效合作,形成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首开集团在政企、银企、校企合作等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积累,这些经验的取得,才是挺立潮头的关键所在。站上新征程,匠心打造城市更新样本,需要加强精准谋划,树立开放思维,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要抓住“金融16条”等各项政策机遇,精准策划包装,采取专项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多渠道开展融资,探索定制化楼盘招商、资源入股、物业出让、土地资源招商等多元化招商形式,优化合作模式,提高招商效率。当然,战略合作绝非仅仅局限于与国资国企合作,还包括与民营资本、金融资本的合作。首开集团也将从金融手段上入手,协调国资相关部门,对住宅项目定价适度放松,为引入信托基金、民间资本营造公平参与的市场环境,更好运用3P合作模式,持续推动投融资雪球越滚越大,努力形成推动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战略优先理念。要想打赢“稳中求进”攻坚战,就要巩固综合效益优势,强化每一个板块、每一个项目的效益竞争优势。在下一步业务发展中,首开集团将聚焦产城融合等中心大局,紧紧抓住房地产调控系列措施这一重要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商品房开发、长租公寓、城市更新、养老等板块建设,做好银行信贷政策、用地调整、销售策略调整等工作,坚持“开源节流”,通过引入专门投资机构代管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方式,有效压缩项目后期管理成本,在继续落实“管理创效”的主题和聚焦“突破效率瓶颈、挖掘盈利空间”的目标上,努力把在建工程转变为集团固定资产,不断提升各板块竞争力,平衡发展的速度、节奏和工作量,使集团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实现均衡化、效能化。

  (三)强化战略资源保障。在外部压力下,首开集团生产经营各环节普遍出现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为此,将想方设法盘活存量资产。重点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瞄准“降杠杆,减负债,加权益,增现金”来具体开展工作,加强项目的开发管理,严格把控项目风险,建立预警机制。确保融资渠道畅通,加强资金精细化管理,新增融资严控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稳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作用。此外,首开集团将继续坚持差异化战略,通过市场分析、精准定位客户群体,从改善流程、优化手续入手,通过首付比例调整、原商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户型结构调整、预售许可等“一楼一策”差别化对策,不断提升各类项目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实现规模效益。

  面对当前的政策机遇,首开集团将始终立足“城市复兴官”战略定位,积极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不断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持续丰富完善“首开经验”,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力求在战略制高点上占优势,持续抢占空白市场,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首开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