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党建 > 理论文章精粹

首钢集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优秀理论文章

        【 编者按 】

        近年来,市国资委系统各企业党委中心组成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北京特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实际,坚持首善标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不断总结学习体会,认真撰写理论文章。为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理论成果转化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即日起,市国资委党委宣传部联合首都建设报开设专版,选登2021年度首都国企领导人员优秀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谱写新时代首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功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首钢作为首都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关键要在政治方向这个“第一位”的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百年首钢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提高政治站位,做“两个确立”的忠实捍卫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首钢集团党委深刻感到,这个政治宣言的决定性意义在于“两个确立”,这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思想基础。

        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引,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秘诀。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历程、伟大成就,这一切都来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全会的重大政治贡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历史、人民、时代的选择。

        “两个确立”始终激励着我们遵循领袖指引、培厚忠诚品格。回望首钢搬迁调整以后的转型历程、发展变化,面对国家、社会和干部职工对首钢转型发展的焦灼、期待和渴望,正是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以及对首都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冬奥筹办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亲自谋划和亲自推动,才使首钢转型发展迎来了一次次重大历史机遇。也正是首钢集团党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静下心来自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沉下心来冷静思考首钢面临的问题,提起神来自信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才有了首钢转型发展今天的良好局面。

        鉴往知来,首钢集团党委和每一个首钢人深知“两个确立”的珍贵,坚决做“两个确立”的忠实捍卫者;继续前进,首钢集团党委和每一个首钢人更感“两个确立”的重要,不断增强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首钢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行稳致远。

        二、胸怀“国之大者”,做服务大局的坚定践行者

        “国之大者”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其内涵十分丰富,落脚点是“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是学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胸怀、境界和站位要求,就是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思考的都是重大战略问题,回答的都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战略意图,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去谋划发展、找准定位、服务大局。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也就是说做好首都工作首先要讲政治、讲大局。

        首钢集团党委深刻认识到,首钢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坚持把讲政治、增强政治能力放在首位,坚持从政治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坚持把贯彻党中央精神、北京市委部署要求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比如,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关乎“国之大者”,首钢也肩负着服务保障的重要责任,必须全力以赴履行好的职责。为了确保顺利成功举办,在2022年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冬奥开幕倒计时一个月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赛区一线视察,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两次来到首钢园区视察冬奥筹办工作,让每一个首钢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从2016年冬奥组委正式入驻首钢园区,到2022年冬奥会胜利闭幕,近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首钢抓住历史性机遇,全力服务保障冬奥,同时统筹“四个复兴”,加快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从服务保障冬奥看胸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正把高标准服务保障冬奥作为首钢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落实到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就是要深刻把握“四个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深刻认识北京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城市”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真正把首钢作为冬奥“一赛场、一总部、四中心、多队伍”所在地的特殊荣耀和神圣职责,体现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

        胸怀“国之大者”关键在讲政治、讲大局,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回顾首钢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解放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率先实行承包制,还是进入新世纪的搬迁调整和进入新时代的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都是胸怀“国之大者”的生动实践,首钢要始终做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坚定践行者。

        三、保持战略定力,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进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坚持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

        目前,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看发展战略,核心是要准确把握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从这些年首钢转型发展的实践看,首钢集团党委深刻认识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要在把握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首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首钢集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牢牢把握首钢从保生存求发展、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扎扎实实打基础上,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和认识,在谋划和制定首钢“十四五”规划时,对“十四五”时期总体发展目标按“3+2”安排,即:前三年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后两年实现发展质量的转变。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坚持“十四五”规划引领,以年度经营计划分解落实战略规划。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首钢取得了建厂百年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这既有市场机遇也有自身努力,但更主要的是始终保持了战略定力,较好地处理了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国企因党而生、向党而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赋予的政治使命。首钢集团党委要学习和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等重要论述,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下决心向改革要动能、向创新要动能,努力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经营效益、改善资产质量、打造竞争优势上下功夫,努力谱写新时代首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创新驱动

激发内生动力

持续打牢首钢高质量发展基础

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赵民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今天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通过创新激发内生动力,跑赢市场曲线。首钢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创新中不断壮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亟待破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理解创新驱动的时代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开拓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钢铁行业市场呈现供强需弱格局,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通过创新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市场风险的能力,跑赢市场曲线;通过创新进一步提高效率效益,优化生产函数;通过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资产质量,打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深刻理解创新驱动的行业内涵

        年初,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了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坚持创新发展”作为第一项基本原则,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列为第一个发展目标,将“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第一个主要任务,进一步突显出创新驱动对于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地位。当前钢铁上游成本高位运行,下游市场供强需弱,形势十分严峻;“双碳”政策对行业影响广泛而深刻,能耗“双控”政策转变,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加快形成;电力、煤炭等能源价格和铁矿石、废钢、铁合金等铁素资源价格保持高位,给钢铁成本形成多维度的挑战,多重因素叠加使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严峻形势,整个行业都在积极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才能坚定前行。

        一是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钢铁行业企业具备建设先进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应主动把握当前政策机遇,借助国家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企业实现集群发展、裂变发展。

        二是加强攻关关键材料关键技术。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及下游产业需求,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围绕高强汽车板、硅钢、能源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围绕多品种关键钢铁材料以及低碳冶金、高效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持续发力,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取得实效。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抓住“双碳”“双控”政策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引导钢铁企业通过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建设。结合各生产工序改造,依托“灯塔工厂”等重点项目加快数字化升级,加快部署智能传感器、处理器、仪器仪表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提升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提高数字化竞争优势。

        五是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首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

        创新是首钢人永恒的基因和血脉,为首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是打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1979年5月,首钢成为全国第一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企业。1981年,率先在全国实行工业承包制,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首钢承包制的成功经验和辉煌业绩,成为改革初期国企改革的样板和窗口。2000年以后,实施了“从山到海”,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推进管控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从工厂化管理向集团化管控的转变。2017年首钢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近年来,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再利用取得成效,逐步向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目标迈进。

        在技术领域,首钢也不断创造新的全国和世界纪录。1964年12月,在我国各大钢铁厂都处在平炉和空气侧吹碱性转炉的时代,首钢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技术、设备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制造建成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开创了我国炼钢生产的新纪元。1966年5月,炼铁厂1号高炉采用喷吹煤粉新技术,入炉焦比达吨铁336公斤,夺得第一个工业经济技术指标的世界冠军。1979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座无料钟炉顶,打破了外国垄断。1983年,在全国率先应用转炉氧气顶底复合吹炼技术。搬迁调整以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部分“领跑”的转变,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京唐公司在国内率先建设5500立大型高炉,首钢汽车板以拓展高强、外板、合资品牌为目标,近年来以推动日系、新能源为突破口,已成为国内多家包括德系和自主品牌头部车企的第一大供应商,成功进入三大日系主机厂供货体系。取向和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产品比例稳步提高,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商世界第一梯队,产品应用于世界在建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和世界第七大的乌东德水电站。

        近年来,首钢持续优化创新体系,“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派驻站模式实现了首钢搬迁调整后第一个五年实现产品大纲、第二个五年占据市场中高端位置,圆满完成了历史任务。“一院多中心”在2019年一季度正式运行,承载了新的十年首钢技术创新的发展任务。出台首钢科学家评选办法,并组织评选出首届首钢科学家,设立首钢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平台更加完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合力日益强大,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下一步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从属性上根本是一项经济活动,同样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成果真正与产业链匹配;加快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融合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建议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是让技术进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在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产品结构优化是企业永恒的追求,必须把产品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实现产品高端化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最终结果是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首钢要在汽车板、电工钢、镀锡镀铬板等高端产品持续发力,提升产品质量和重点用户占有率。二是要坚持打造特色产品。当前钢铁产品存在结构性过剩,而且在向高端产品蔓延,面对这种趋势,必须打造特色产品,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以特色产品引领需求、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在工艺创新上持续发力。坚持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以产品研发促进工艺技术持续改进,以工艺技术进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加大工艺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解决一批瓶颈问题。

        3、在完善创新体系上持续发力。一是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创新体系完善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带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继续强化首钢“一院多中心”作用,做好技术分中心人员批量流动和“及时、高效”类科研任务策划工作,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研任务无缝衔接。二是建立开放共享的联合研发平台。目前,首钢在钢铁领域与下游企业和高等院校成立了25个联合研发平台,下一步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协同高效”,在用好现有联合研发平台的基础上,谋划推进新的联合研发平台建设,解决产线实际问题、产业链瓶颈问题和行业共性问题。三是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启动一批“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钢铁流程智能制造、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攻关工作。

        4、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谁能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发挥好首钢科学家的创新引领作用,争取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首钢的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建立科技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系统分析科技人才队伍现状,细化分级、分类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对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成长步伐。落实高层次专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制度,积极引进和用好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释放基层创新潜能,特别是要发挥好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让基层人员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夯实首钢高质量发展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