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党建 > 理论文章精粹

排水集团党委中心组学习体会优秀理论文章两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系统工程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林雪梅


1.jpg

北排实施的海绵城市典型案例——南宁市那考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鸟瞰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北京排水集团结合多年来对推进水环境治理系统工程的认识深化和探索实践,做了以下思考。

  一、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水质净化和循环系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

  联系到水环境治理工作,科学认识和把握污水处理的自然规律至关重要。在工作实践中,北排积极地进行探索创新:

  一是努力“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北排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生物菌类技术研发,探索水污染治理的根本之道。经过十多年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北排研发出了适用于高氨氮废水处理的厌氧氨氧化技术(北排红菌),实现了技术转化和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应用和运营的湖北十堰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已安全稳定高效运营三年半;目前北排红菌技术已能够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在北排方庄未来水厂试运行。

  二是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循环规律去推进污水和污泥再生利用。北排一直在同步加快污水和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建设,大力倡导再生水利用以河湖水体为主,污泥资源化产品以土地利用为主,从而形成水和泥在自然界中的合理和良性循环。目前,北京中心城区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全部实现了无害化,扩大再生水在湿地应用、污泥生物碳土在园林绿化应用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二、牢固树立“保障民生”意识,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本”的发展理念。

  作为城市运营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涵盖了污水收集、处理、回用和防汛保障等设施系统,与民生关系非常密切。近年来,北京排水集团把加快提高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增强设施系统保障程度作为核心任务,全力加强排水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系统工程建设以及科学化运营管理。

  一是全面提高设施系统整体能力。雨污水收集、处理、回用是一个各环节紧密联系、联通、联动的运转体系,其设施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环节上的缺失和能力滞后都会影响到整体功能的发挥。多年来,北排重点在完善设施系统、提高服务保障标准、增强设施规模和保障能力三个方面下功夫。在设施系统完善上,集团按照北京市政府关于涉水业务重组的部署,接收了市中心城区原由市政管理处、行政区、其他专业公司管理的雨污水管网,并不断健全和完善设施,增强了整个设施系统的完整性和集中运营管理。在提高服务保障标准上,按照大国首都首善一流的保障要求,北排制定了严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再生水为地表IV类水标准,防汛设施为应对十年重现期降雨标准,均为全国最高保障标准。在设施规模和保障能力建设上,北排针对设施能力滞后的问题,从提出规划建议入手,先后提出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建议和工作方案。目前北排在北京中心城区运营的排水和再生水管线达9000公里、97座排水泵站,污水全部深度处理为高品质再生水,再生水生产供应能力达到413万立方米/日,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达到6128吨/日。通过持续扩大能力和提质增效,形成了充分满足首都水环境治理需求并适度超前的设施系统和运营体系,实现了北京污水处理、再生水生产利用和防汛排涝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形成了成熟的“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北排在设施系统运营管理上,不断构建、完善“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对污水处理和排水管网等设施进行统筹建设和一体化调度运行,确保整个设施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北排实行排水管网流域化网格管理,从源头监控水质,做到水质水量预警、超标排水追查,保证污水处理厂进水符合设计要求;利用排水管网的内部空间和跨流域调配设施均衡水量,保障污水处理厂的高效、稳定运行;整体调度管网、泵站、水厂等防汛保障力量,形成了成熟的厂网联动防汛应急预案,为城市运行安全发挥作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实现了对中心城区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运行的统一调度,形成了“水位预调、水量均衡、水质保障”的系统化运营经验。北排通过“厂网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管网与泵站、管网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以及各流域之间的系统调度,设施运行的可靠性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三、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生态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加快水环境治理,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书记深刻地画出了自然生态建设的大格局,水环境治理生态系统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排进一步认识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都是水安全建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北排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中,通过水污染治理同时扩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再生水生产利用和污泥资源化)以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水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同时也同步加强水生态建设。近年来,北排在“厂网一体运营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水环境治理拓展为“厂、网、河、湿地一体化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介绍两个典型案例:

  一是那考河流域治理项目。北排自主实施的南宁市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被列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该工程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视察了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2017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项目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理念,全面实施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并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之丰富了吸纳雨水的海绵体功能,不但完全实现了那考河的还清和河道功能,还将其建设为那考河湿地公园。

  二是槐房再生水厂。北排采用先进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理念, 将其打造成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绿色低耗、自然友好的生态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的生产设施全部建设在地下,地面建设为“一亩泉湿地公园”。该厂生产的再生水经过地上的湿地公园回用于城市河湖补水、景观用水等方面,改善了凉水河水环境,地上的湿地公园起到了涵养槐房区域环境的重要作用。该项目获得2018年国际水协颁发的“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这是国际水协评选的六大类奖项中亚洲地区获得的唯一金奖。

  四、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理念,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产业链建设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总书记深刻指出是新时代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具体到水环境治理产业,就是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发展壮大水环境治理产业实体经济、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着力点。近年来,北排以全面加强产业链建设为实现载体,强创新、强实体、强质量,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

  一是以创新为引领。在持续研发中,北排以水环境治理达标提标、提质增效、前沿战略性技术作为重点,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转化。获得专利400余项,开发了北排红菌、除臭、北排膜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化技术和系列化装备,基本全面掌握水环境治理达标提标和降本增效技术。其中 “红菌”技术由集团自主研发,高效脱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应用于北京中心城区污泥消化液处理以及湖北十堰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项目。

  二是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产业链能力。在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能力上,集团培育和发展了大规模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泥EPC、管道非开挖等核心能力,全面完成了北京市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建设任务;积极发挥“建管一体”优势,调试和运行团队提早进入建设环节,形成了高效的建管模式,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装备制造和保障上,集团以开发国产化、高性价比的环保装备为方向,所开发的装备在 “三年行动方案”工程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在新建水厂工程建设中,系统化集成采用了北排精确曝气、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和装备,使用北排自主装备达到1600台套。其中“北排膜”为集团以自身技术装备为基础,引进国际知名的水处理公司的专利技术、共同研制研发。同时,还自主研发了可移动防汛挡板等系列化“防汛神器”。通过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以及集团各产业链的相互结合,有力增强了设施安全保障度和设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注重产融结合,建立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公共基础设施企业一般采用政府直接投资的经济政策运行。为了激发企业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集团一直在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经济政策创新方面进行探索。北京市政府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服务特许经营权授予北排,特许经营期30年。特许经营政策的创新使北京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全面确定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各自的权利义务,由过去政府直接投资转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建立了回报机制,真正建立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发挥企业龙头效应,明确了北排作为中心城区排水和再生水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定位,有利于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管理,促进了北排增强活力、释放潜力、提升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行业骨干企业作用。

  五、牢固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区域协调和协同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总书记深刻指出了要从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出发,有针对有重点地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骨干企业,北排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水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将北排凝聚的经验成果向外辐射。当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战略中,北排正在积极对接,努力提供优质的服务。


着眼实际  立足长远  大力推进首都水环境综合治理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郑江


2.jpg

槐房再生水厂上的湿地公园

  北京排水集团作为首都公共服务类骨干企业,近年来,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世界先进企业经营理念,积极落实政府部署和要求,推进能力增容、深化经营管理、提升产业协同、构建商业模式、加大市场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首都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以及防汛保障工作得到了提质飞跃,水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一、推进能力增容,提升环境质量

  北京市水资源匮乏,又是人口密集型超大城市,在自然水源补给不足和用水需求大的双重压力下,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和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提出“加大推广再生水利用力度,不断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的要求,排水集团作为责任主体,秉承“变废为宝”的理念,向污水要资源,实现水循环。

  (一)排水设施跨越式发展

  2013年起,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排水集团作为建设主体,完成污水二级处理、提标改造、新建再生水出水水质提标到地表四类水体的三级跳,实现首都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污泥无害化处理和防汛排涝能力全面提升。

  排水集团近三年管网数量增加60%,运营管网超过9000公里,达到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总量的95%,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污水全收集;运营中心城区11座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厂,总规模413万立方米/日,年COD消减量47万吨、氨氮消减量超过4万吨,服务人口约1880万人。其中,包括百万吨级再生水厂1座、五十万吨级以上再生水厂4座,运行污水及再生水工艺多达十余种,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建设运营的槐房再生水厂是亚洲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地上为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重现“一亩泉”美丽景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污水处理、资源再生、景色宜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型水厂。

  (二)充分开发资源能源

  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城市水环境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能源,被进一步回收利用,成为水厂生产的重要动力。一是,再生水资源成为城市战略水源。排水集团年提供高品质再生水10亿立方米,超过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主要用于城市景观河湖水体补充、工业冷却和市政杂用等方面,已成为北京市第二大水源。在再生水的补给下,中心城区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流域基本还清,北京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得以消除,四条水系如丝带萦绕京城,水城共融、碧水连天局面已初显成效。二是,推动污泥“四化”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一直是国际热点问题,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排水集团以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采用“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脱水(高级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建成高碑店、小红门等5座污泥处置中心,总规模达到6128吨/日。其中,高安屯污泥处置中心处理规模为1836吨/日,与全球最大的污泥处置中心华盛顿蓝原规模一致。目前,排水集团所属污泥处置中心已投入运行,污泥产成品用于土地利用,实现氮、磷、有机物等的自然循环。三是,回收能源产生动力。排水集团高度重视污水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利用水源热泵技术,提取污水中的热能用于厂区的制冷供暖,服务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污泥厌氧消化年产生沼气0.93亿立方米,可用于厂区用电;部分水厂还采用了光伏发电技术。

  (三)提升防汛保障能力

  保障首都安全平稳运行是排水集团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北京市“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排水集团完成71座雨污水泵站升级改造,小时抽升能力由38万立方米提升到72万立方米;新建57座调蓄池,蓄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完成近3.6万座雨水箅子平立结合改造;应急抢险装备小时抽升能力由10万立方米提升到17万立方米,中小单元防控面积由原12平方公里缩至7平方公里,响应速度提高1倍,到位时间缩短到15分钟至30分钟。紧紧围绕“厂站网闸一体化调度”模式,深化流域间的水量调控防汛方案,并加强初期雨水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溢流及河道污染。

  二、全面深化管理,实践成效显著

  在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排水集团不断强化经营管理,深化“厂网一体化”运营、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在行业内形成高效的运管模式。

  (一)深化“厂网一体化”运营

  对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进行统筹建设和协调运行,以保证整个排水系统的安全及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排水集团将所属11座再生水厂按“优先需求、优化运行和优质服务”的原则,以流域为基础,建立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四大流域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网与泵站、管网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以及各流域之间的系统调度,形成再生水供水调度保障机制;利用“厂网一体化”整体调度管网、泵站、水厂等防汛保障力量,形成成熟的厂网联动防汛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了设施可靠性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城市运行安全发挥作用。

  (二)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排水集团充分认识到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重要性,产业链综合能力提升对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和推进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排水集团以城市安全运营为导向,指导前端建设、投融资以及设计、装备等环节强化能力,满足运营需求,实现产业链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高速发展。在工程建设上,以“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和“管道非开挖紫外固化修复技术”为主流工艺路线,结合“建管合一”高效建设模式,达成“三年行动方案”建设项目全面进入商业试运行,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装备制造上,自主研制了紧密结合工艺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国产化、高性价比环保装备系列产品。“三年行动方案”建设期间,1600台套北排自主装备安装在各新建和提标改造再生水厂,占总装备数量的30%。其中,“北排膜”以排水集团自身技术装备为基础,引进国际先进的专利技术、共同研制开发。排水集团装备产品已成功在全国30余省市数百个市政项目中应用,并远销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为激发企业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排水集团一直在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经济政策创新方面进行探索。北京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服务特许经营权授予排水集团,特许经营政策的创新使北京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在全面确定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和各自权利义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倡导的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环境治理工程,将北京市水环境治理成功的运管模式、商业模式进行复制和推广,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优势和首善一流的服务标准向全国辐射。近两年,排水集团扎实稳妥开拓全国水务市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厂网一体化项目十余个,在行业内打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精品工程。如南宁那考河流域治理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集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于一体的PPP项目,被列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项目;实施安庆“厂网一体化”项目,2016年汛期,安庆项目利用“厂网一体”运管的经验优势,快速融入当地公共基础设施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体系,圆满完成全市防汛保障任务。同时,排水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世界知名的污泥热水解公司——康碧公司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关系;收购全球知名环保企业——普拉克公司,在实现技术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全球水处理市场。

  三、持续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直以来,排水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深度聚焦水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转化,成果叠出。获得专利400余项,2012年获国际水协颁发的“全球管理运营创新奖”,2017年获环保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际水协颁发的“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这是国际水协评选的六大类奖项中亚洲地区获得的唯一金奖,是国家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排水集团坚持把握污水处理核心技术,并致力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依托自有优势和创新能力,在达标提标、降本增效和前沿战略技术方面中攻克并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水环境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应用50余项,为北京水环境治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并辐射全国。同时,排水集团是全国唯一“市政排水和污水处理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建有企业标准工作体系,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余项,多项技术标准填补了管网、再生水、污泥等方面空白。

  排水集团着眼于更高目标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企业集群等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领域的核心高校、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致力于成立“北京水环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利用各单位已有的创新平台,吸引集聚水务行业的优质资源,构建国家级水科技创新中心,打通水科技原始创新、技术评价、技术转化及转移路径,面向国内外各创新主体提供研发、测试及技术评价等创新创业服务,在北京建设面向未来的再生水厂。

  污水处理技术在未来百年内,将会发生重大变革。排水集团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出新型低氨氮厌氧氨氧化技术,预示了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技术将传统脱氮过程由原来的“三步走”变为“两步走”,减少50%曝气能耗,不需要外加有机碳源,降低80%温室气体排放,节约20%以上的占地面积。

  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排水集团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以“首善一流”为标准,为全国提供水环境改善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为祖国绿水青山、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