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资党建 > 【已归档】国企党建之路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首都供水事业蓬勃发展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让市民在优质供水服务中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开放40周年首都供水事业蓬勃发展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锁祥

 

微信图片_20190409175315.jpg

2014年,接纳南水北调水源的大型现代化水厂——郭公庄水厂投产运行。

 

京城供水始于1908年创办的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供水事业乘势而上,快速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1978年前后,北京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132万立方米,供水管线长度3400公里,水质检测能力71项,供水范围主要在三环以内。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司在供水能力建设、管网新建改造、水质安全保障、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飞跃。1999年,公司以国有独资形式组建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如今,集团日供水能力提升到450万立方米,供水管线长度发展到13600余公里,水质检测能力达到210项,较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2.4倍、3倍、1.9倍。供水范围扩展到五环外,服务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城区供水为主,涵盖郊区新城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集团党委围绕“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发展目标,集中精力聚焦供水主业发展,基础管理稳步夯实,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实现了首都供水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跨越,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开创首都供水事业发展新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用水需求持续增长。面对水资源紧缺,“南水”进京,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严峻形势,集团党委始终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己任,坚持公共服务类企业的定位,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确保首都供水安全作为企业的使命和宗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供水量逐年增长、能力逼近极限的情况下保证了首都用水需求,在水源多样化、水质复杂化的情况下保证了水质安全。

(一)坚持公益为先的企业定位,加强供水能力建设,坚决履行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区供水水源为单一的地下水,北京市区日供水能力仅有132万立方米。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浅井干涸、深井出水量减少,而市区用水需求却逐年上升,七十年代末供水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缓解供需矛盾,集团从首都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国有公用性企业的性质出发,聚焦供水主业的发展,先后建设了最大的地下水水厂——第八水厂(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城区首座地表水水厂——田村山净水厂(日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北京市最大的地表水水厂——第九水厂(日供水能力150万立方米),接纳南水北调水源的大型现代化水厂——郭公庄水厂(一期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南水”进京前,面对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为确保首都及奥运安全供水,集团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先后组织实施了平谷应急水源、“三厂一线”、第九水厂应急改造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成功应对了用水需求逐年增长、高日水量屡创纪录、逼近供水能力极限的挑战。集团先后圆满完成2008年奥运会、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等历次党代会、全国“两会”、国庆和抗战胜利阅兵、APEC和中非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的供水服务保障任务,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及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责任国企的应有担当,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

(二)坚持“水质是生命”的质量观,积极应对水源多元化、复杂化的挑战,确保水质安全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城区供水水源为单一地下水源。随着城区供水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兴建的地表水厂投入使用,北京逐步形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并用的格局。随着城市用水量的增长,本地现有地表、地下水源难以满足北京城市发展需要,河北水库水源、南水北调水源陆续进京,北京城区供水水源达21处,郊区供水水源15处,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点。面对多水源供水格局和原水水质的不确定性风险,集团供水保障面临严峻考验,为确保水质安全,集团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积极发挥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秉承“水质是生命”的质量观,先后投入巨资,在地表水水厂积极采用国内外领先的臭氧接触、活性炭吸附、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超滤膜等水处理技术,建成了多屏障水质保障和监测体系,出厂水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特别是南水进京后,因季节和气温变化,“南水”持续出现高温高藻现象,藻类数量达密云水库常年的2-3倍,集团通过采取强化预加氯、调整混凝剂和臭氧投加量等动态组合制水工艺,确保出厂水水质安全稳定,先后平稳接纳南水北调水源并累计安全使用愈25亿立方米,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南水北调水源“调得进、容得下、配得优、用得好”的工作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大规模跨流域换水的成功先例。

(三)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强管网新建改造与管理,提升管网管理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市区供水管网只有3400余公里。改革开放后,为了让更多市民喝上自来水,城市供水管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加255公里,集团供水管线长度达到13600余公里。随着延庆、密云、怀柔、房山、大兴、通州等郊区新城供水公司逐步并入,集团已初步形成了“1+N”的管网管理模式,即中心城区一张大网,城近郊区管网既相对独立又与大网互联互通的区域管理模式。为优化管网运行,强化管网管理,集团提出“事前预防预警,及时排除隐患”的思路,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对老旧供水管线实施喷涂及换管改造工程,2010年以来共完成供水管网改造1300余公里,并加大信息技术在管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先后完成了管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升级改造,创新应用管网漏失预警监测系统、管网抢修闸门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在管网规模扩大、外界扰动加剧的情况下,管网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隐患主动检出率逐年上升,管网安全保障度有了显著提高。

(四)坚持“亲情服务”理念,深化金牌服务创建工作,让首都市民在优质供水服务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前,集团就树立了“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近年来,集团秉承“亲情服务”理念,以“让社会对水质安全更加放心,让市民对供水服务更加满意”为目标,先后组织实施了查表到户和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用户轮流查表收水费成为历史,并开发应用了智能手机抄表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二次送单扰民。为了让用户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集团开发应用了供水报装、用户呼叫、营销管理三大服务系统,并相继开通了银行柜台划拨、自助缴费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缴费渠道,足不出户即可查询及缴纳水费。为了提升服务水平,集团不断优化服务设施环境和服务网点布局,深入创建具有首都供水特色的金牌服务品牌,加强对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窗口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

(五)坚持强基精管的工作方针,不断夯实基础管理水平,增强集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初期,集团供水规模、管理幅度和服务面积都不太大。随着首都城市建设和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集团在供水能力、资产规模、技术装备等方面,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供水企业之一。为了破解首都供水事业建设和发展难题,集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了建设发展投资和日常经营成本补偿机制,为集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集团稳步推进基础管理、法制和内控体系建设,完善了决策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为了深化内部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集团构建了供水调度、应急抢修、客户服务、营销收费、成本考核、人力资源“四定一考核”等六大系统,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为了做好“节”字文章,集团坚持“外部开源,内部挖潜”以及“在少水中增水、在无水中生水”等工作思路,多措并举节能降耗,实行“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的管网管理模式,年均节水3000万立方米。为了提升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集团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强科研储备、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三个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供水安全多领域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供水设施建设、水处理工艺、水质监测、管网运行管理、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二、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集团供水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首都供水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集团党委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企业始终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一)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为集团供水事业改革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集团党委坚持把政治思想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学习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转化为引领企业前行的强大动力,使企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中,集团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企业发展,社会受益,职工增收”的价值取向,把企业、社会、职工各方面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赢得了社会、政府、职工的一致认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集团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与企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四个必须”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团突出实践特色,提出了“让社会对水质安全更加放心,让市民对供水服务更加满意”的目标。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集团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激发出来的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集团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工作基础,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高峰供水保障、应急抢修抢险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有力推动了集团确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中心工作。

(二)切实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集团供水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集团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和高层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着力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能力素质建设,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两级领导班子整体能力水平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集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通过培养选拔和交流调整,优化领导班子配备,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集团积极探索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加强选拔任用、考核评议、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工群众对领导班子的工作和选人用人满意度稳步提升。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紧缺人才,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了首席技师、首席员工选拔机制,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党组织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创新党建促发展,把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党组织工作的活力不断增强,为提升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党员作风建设年”、“三亮三比三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意识提升行动、党员公开承诺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彰显了党组织的活力。在抗击“非典”、抢险救灾、重大政治活动保驾和应对供水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奋勇争先,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四)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集团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集团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每年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安排部署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和任务分工,加强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各级纪检组织切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构建“大监督”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人员坚持“一岗双责”,抓好分管工作和分管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利用供水报、党务公开栏等途径,通过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人员的党性党风党纪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完善预防监控网络,形成了动态管理、有效监管的长效机制。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信访问题线索的研究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抓好效能监察、“阳光工程”、办事公开、“政风行风热线”等工作落实,规范权力运行和廉洁从业行为,切实加强了行风建设。

(五)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集团发展软实力

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集团先后荣获规范化服务达标单位、首都文明行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职工的文明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人性化、差异化服务成为常态,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金牌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首都供水服务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搭建企业与市民交流互动平台,“北京城市供水一日游”、“共建文明和谐社区”成为向市民宣传集团工作的品牌活动。深入推进企业文化理念行为系统和视觉形象系统方案,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职工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对外服务网点的环境和形象更加规范统一,企业整体社会形象更加鲜明。传承集团百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心布展、重新开放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成为对外展示集团形象新的窗口。“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发展目标,“确保首都供水安全”的企业使命,“柔善清和”的企业精神,“惜水如金”、“水质是生命”、“亲情服务”、“润物无声”等理念深入人心,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六)切实加强和谐企业建设,让广大职工共享集团改革发展的成果

集团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维护职工权益,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职工群众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改革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的良好局面。集团坚持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工作机制,荣获全国和北京市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坚持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集体合同协商机制,加强职工之家建设,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坚决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不断提高职工医疗、保险等各方面待遇,逐年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关心关爱职工,深入实施“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坚持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集团连年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以全国劳模马宝山、李双军、杨志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职工。坚持举办“五月的鲜花”职工文艺汇演、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激发企业生机和活力。

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升集团发展质量和水平,开启新时代首都供水事业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团党委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秉承新发展理念,按照“首都标准、国际水平”的发展目标,坚持“勠力拓业、改革创新、科学管控、稳步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集团供水事业全面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积极推进供水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

适应首都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满足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需求,积极采用国际领先的水处理工艺技术,牢牢把握世园会、冬奥会、“三城一区”建设机遇,抓好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延庆、密云等重点地区供水设施的发展建设,加快推进亦庄、石景山、黄村、新机场等7 座新水厂建设,使集团日供水总能力达到648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不断提高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让更多市民喝上安全、优质、放心的市政自来水。

(二)扎实推进供水管网新建与改造,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未来几年,集团将新建供水管线600 公里,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边缘地区、郊区新城的市政供水管网,形成“1+5+N”供水格局,即中心城区一张大网,与通州、大兴、门头沟、石景山、长辛店既互联互通、又相对独立的供水管网,以及远郊新城的独立管网。此外,集团还将改造供水管线1000公里,并有计划、有步骤对北京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1300余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线进行改造,实现对居民小区内部管网专业化管理的全覆盖,彻底消除供水“最后一公里”安全隐患,确保管网输送的水质安全,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三)完善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水质监控,让市民用水更加放心

集团将进一步落实“水质是生命”的质量观,在现有水质监测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的建设布局,逐步实现水源、工艺、管网水质全流程的无缝监管。充分发挥水质监测平台“电子眼”的预警作用,强化对各环节水质的数据分析和趋势性预测,促进调度、工艺、管网各单元更加科学合理的协调联动,实现智能化水质监控,让市民用水更加放心。

(四)大力推进自备井置换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集团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积极有序推进自备井置换工程,不断扩大供水服务范围,让更多的自备井用户、乡镇和农村供水用户喝上市政放心水、优质水。未来几年,集团将完成1000余个单位(小区)的自备井置换工程,在中心城区及周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北京城市副中心,基本实现生活用自备井供水全部置换为市政供水,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市民。

(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首都供水发展方式

集团将紧密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针,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大力推进节水节能降耗,提升供水效率。全面实施“分区调度、区域控压、小区计量”的管网精细化管理模式,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等举措,加强管网漏损控制,到2020年实现管网基本漏损率10%的目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借助集团大力实施新水厂建设有利契机,把水厂打造成为具有城市绿地、雨水收集、海绵厂区、绿色发电等功能的清洁低碳园林式单位。

(六)坚持创新驱动,在前瞻性科研成果上取得新突破

集团将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依托国家“十三五”水专项课题“多水源格局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构建项目”,集成国际先进技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大力推进智能远传水表的应用,确保管网终端水质可监可控、工艺管理高效节能、用户计量智能精准。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供水业务深度融合,建成包括水厂运行、供水调度、水质监测、管网运行等方面的智慧供水系统,实现水质监控全程化、供水调度智能化、漏损控制精细化、企业生产低碳化、供水服务亲情化,把集团建设成为在国内供水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供水企业集团,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承载伟大梦想,新征程呼唤奋斗激情。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以确保首都供水安全为己任,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度和供水服务满意度,让市民在优质供水服务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